接触过账务处理或是学习《会计》知识的朋友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应该不陌生,“折旧”就是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期内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系统合理分配的过程。
其实“折旧”这一概念并不是在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之初就有的。固定资产折旧的概念基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以前,会计上几乎没有折旧概念,此后,由于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铁路的发展和股份公司的出现,使人们产生了长期资产的概念,并要求区分“资本”和“收益”,因此而确立了折旧费用是企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费用。
编辑
固定资产是企业花钱买来的,在日后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百科。对企业来说这项支出金额往往很大,而且受益期很长,如果将此支出一次性计入某个月,会导致当月明显亏损,而实际上当月从该固定资产得到的受益不会这么多。同时,其他受益的月份,又没有体现应有的支出,所以,将固定资产入账后,需要在受益期内对其进行合理分摊。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式有四种: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方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并称为加速折旧法。下边,为大家一一介绍。
年限平均法(直线法)
将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在使用期内均匀分摊,每期计提折旧额相等。
▶计算公式:
年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常规使用的寿命(年)
月折旧额 = 年折旧额 / 12
▶相关案例:
某企业购入一项设备,原价为100万元,预计使用年数的限制为5年,预计净残值率为10%。
年折旧额=100*(1-10%)÷5=18(万元)
月折旧额=18÷12=1.5(万元)
工作量法
根据固定资产实际工作量(汽车的公里数、设备的生产工时等)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
▶计算公式: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 *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相关案例:
某企业购入一辆汽车,原价100万元,行驶50万公里,净残值10万元,第1、2、3年分别行驶2万、5万、10万公里。
第1年折旧额=2×1.8=3.6(万元)
第2年折旧额=5×1.8=9(万元)
第3年折旧额=10×1.8=18(万元)
双倍余额递减法
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后两年除外)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即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
▶计算公式:
年折旧率=2/预计常规使用的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月折旧率
▶相关案例:
某企业购入一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100万元,预计使用年数的限制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0万元。
年折旧率=2÷5=40%
第1年折旧额=100×40%=40(万元)
第2年折旧额=(100-40)×40%=24(万元)
第3年折旧额=(100-40-24)×40%=14.4(万元)
第4、5年折旧额=(100-40-24-14.4-10)÷2=5.8(万元)
※前n-2年(倒数第三年及以前)不考虑净残值,最后两年考虑残值,并用直线法(平均分摊)计算折旧额。
年数总和法
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以各年年初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数的限制做分子,以预计使用年数的限制逐年数字之和做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折旧额。
▶计算公式:
年折旧率 =尚可使用年数的限制/预计使用年数的限制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相关案例:
某企业购入一项设备,原价100万,预计使用年数的限制为5年,预计净残值10万。
第1年的年折旧率=5÷(5+4+3+2+1)=5/15
第1年的折旧额=(100-10)*5/15=30(万元)
第2年的年折旧率=4÷(5+4+3+2+1)=4/15
第2年折旧额=90×4/15=24(万元)
※“预计使用年数总和”是各年数相加